世界热头条丨陇中通渭“抢春”忙
2023-03-01 20:49:13   来源:中国县域经济报

春已至,农事始。眼下,地处甘肃省定西市的通渭县,春耕、春播、春管工作已陆续展开。乡村沃野、田间地头处处一片“抢春”的繁忙景象。

在通渭县农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,几十台大型机械正在检修保养,合作社负责人陈彦鹏在一旁和几名社员商量着今年的春耕深翻计划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家合作社集农业机械化服务、机械化耕作、农业生产资料规模化加工及销售于一体。结合通渭县“三年倍增计划”、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方式,总计服务面积在1.2万亩左右,吸纳社员80户,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10户,带动社员平均每年增收在5000元左右。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流转、生产专业化托管、合作社规范化发展,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合作社质量提升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。

为全力打好今春农业生产“第一仗”,通渭县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积极采取措施,对农机春耕备耕工作早动员、早部署、早准备,提前开展农机春耕备耕技术指导,广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帮助和指导农机手保养、调试和检修农机具。

通过以点带面,全力做好机械化集中翻耕、播种等技术推广,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节约生产成本,提高机械化作业率,使农机装备成为春耕生产“主力军”。并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,制定和推行农机购置奖补办法,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合作社、种养大户参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定,奖补与农机购置补贴相同金额的资金,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推广示范项目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同样,在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十几条地膜加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,几十台装满地膜的卡车排成了长龙。“我们24小时不间断装车,这些货都是发往全县各个乡镇的。”该公司生产厂长刘娟说,像这样的出货高峰期能持续一个多月。

目前,该公司拥有国内先进农膜加工生产线50条,棚膜生产线10条,管材加工生产线15条。日生产地膜可达170吨以上、棚膜40吨以上,日送货量能力可达180吨以上。年生产地膜、棚膜可达5.5万吨以上。

通渭县由于海拔较高,降雨量少,蒸发量高,干旱一度是制约农民耕地劳作的最大难题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助农增产增收的观念在通渭已深入人心,也开辟了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。

今年,通渭县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90万亩,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8%以上。宏鑫农业科技完全能够保障全县市场的需求,这也为企业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

走进碧玉镇果蔬产业党建引领示范点,200余座塑料大棚连成了片。标准化日光温室里绿油油的辣椒苗长势喜人,三五个村民一边除草一边谈笑风生……

“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,自家的大棚自家管理,不但旱涝保收还不愁销路!”村民郭秋月不禁感叹,“我家的几个大棚蔬菜每年收入都在四五万元左右,日子过得真是比蜜甜啊!”
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碧玉镇全力推行“四带六联”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模式,充分发挥果蔬产业联合党委保障引领作用,以市场为导向,以政策扶持为驱动,抢抓川河经济发展机遇,牢牢串联“产业链”“致富链”“振兴链”,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带动乡村振兴,呈现出良好的联农、带农、富农效应。

“这些年我们以党建引领、党员带头聚力下好产业振兴这盘棋,现在看来这是条农民致富好路子。”通渭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卫军说。

大棚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,而在地处通渭县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,农业专家常磊正带着几个研究生查看墒情。

该基地研发的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与轮作还田技术,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效、抗旱保墒、增加入渗、降温抑蒸、培肥地力的作用,并可避免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和秸秆焚烧引起的雾霾污染,生态环保,节本省工,操作简单,为大量剩余玉米秸秆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提供了途径,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。2018年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技术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农业技术。

这片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200亩,以小麦、玉米、马铃薯、中药材为主要对象,以抗旱保墒、绿色发展、资源高效循环利用、高产高效、生态安全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为通渭旱作农业提供了坚强技术后盾。

基地采取研发部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结合、研究与示范推广结合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、产学研与精准扶贫技术需求结合、关键创新技术与技术的综合集成结合、技术研发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,种植养殖与种地养地相结合、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民技术培训相结合的“八结合”建设方式,通过建立技术园区,引领旱作农业走向绿色化、产业化、现代化、规模化、高效化。(记者 牛新建)

标签:

上一篇:
下一篇: